双碳战略是2020年9月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到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这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推动全人类共同发展的坚定决心。
均衡管理是通过研究组织或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其与外部环境相互间的发展变化规律,把握其均衡关系和运行机制,使其内外部各要素在质、量和能等方面保持合理的“度”,在结构方面保持相对稳定,在关系方面保持相互协调相互适应,以期实现组织或系统的整体和谐,从而发挥其最大效能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方法。
碳排放引发气温上升的原理及危害性
地球作为宇宙的一个完全动态均衡、可以调控气候的生命巨大有机体,在为地球生物提供生存条件的同时,地球生物的任何利己行为都会间接影响地球的物理环境,改变它的自然属性,破坏它的动态均衡甚至终结生命。
人类作为地球上最高级的生物,需要适宜的温度、适度的气压氧气、调节气温和润滑的水、提供能量的食物、固定物质的地心引力等五方面的自然环境要素方可生存。人类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的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的稳定性等自然条件和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工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的住宅、交通、发电、熟食品、生活用品等,是人类运用自然利用追求美好生活的成果。
温度是地球生物生存的首要因素,地球的温度产生于地球自身的分子运动和太阳、生物变化等因素,正常情况下地球的自然温度-88.3℃—71℃,表面平均温度约14℃(人类适宜生存温度22℃)。由于人口数量的增加及建筑、工业生产、发电、交通、空调等产生大量的碳排放,出现对森林、水资源、矿资源的过度使用,打破了地球原有的动态均衡,使全球气温逐渐升高,影响了人类的生活,甚至导致地球终结生命。
碳是宇宙演化的核心,是构成行星和生命的关键,是所有有机化合物的骨架。各种物质在加工过程中排放的碳和空气中的氧气在生成二氧化碳过程中产生高温反应,最高可达700—1000°C,这就是碳排放导致气温上升的原因。由于早期人口较少、工业经济仅有欧美日韩等少数国家,所以对全球的气候影响并不明显或者处于潜伏阶段。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球人口大膨胀、规模化工业、交通、地产、商业、养殖、餐饮、旅游等产业呈现出高速发展之势,产生了大量碳排放,消耗了大量原本吸收碳的森林、水、农业资源,使全球温度不断上升。世界气象组织(WMO)报道,2018年世界平均气温比工业革命前的1850—1900年平均高1℃,并呈现出快速上升趋势。有专家预测,当地球温度上升2℃时,会引发全球冰川融化,海平面将上升超过1米,人类难以生存,当气温上升3—5℃时,将导致大量人口死亡。
双碳战略实施背景及政策法规
为了积极应对全球性气温升高的气候变化,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人类环境行动计划》首次提出,“建议各国政府注意那些具有气候风险的活动”;1979年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世界气候大会指出,到21世纪中叶将出现显著的增温现象;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我们共同的未来》呼吁国际社会采取共同的应对行动;1988年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成立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1990年第45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题为《为今世后代保护全球气候》的212号决议,正式拉开了国际气候谈判和全球气候治理的序幕;1992年5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通过发布并于6月11日面向联合国各成员开放签署,1994年3月正式生效,标志着全球气候治理时代的正式到来,此后1997年达成《京都议定书》和2015年达成的《巴黎协定》被视为全球气候治理的两大标志性成果。
我国自1988年开始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并批准以来,2000年起积极参与进清洁发展机制(CDM)谈判,2002年核准《京都议定书》,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宣布我国力争实现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2011年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2014年11月《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宣布中国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到日达峰。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是我国首次明确提出碳中和目标,是中国经济低碳转型的长期政策信号,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当年的八大重点任务之一。
为了全面推动我国双碳战略,党和国家及相关部委先后出台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等政策法规,各省市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法规,形成了全国上下推动实施双碳战略的良好局面。早在2011年我国就启动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州、湖北、深圳等七省市碳交易试点,目前全国有9所碳交易所。成立于2008年的北京绿色交易所,经营范围包括:提供企业环境产权及节能减排技术的交易场所和服务;节能减排技术交易、排污权交易、碳交易、节能量交易等,未来将建成面向全球的国家级绿色交易所。当前,一场全国性围绕双碳战略的碳科技、碳减排、碳开发等产业正在中华大地如火如荼展开,呈现出勃勃发展生机。
双碳战略具体实施内容
双碳战略目标是我国力争于2030年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要想实现这个目标,主要是通过倒逼高能耗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增加生态系统碳吸收能力,提高田土壤储碳量,减少人畜碳源排放,开发碳交易增加输血功能等。主要包括碳规划、碳科技、碳人才、碳减排、碳产业、碳开发、碳交易等七方面的内容。
1.碳规划。碳规划是指对我国能源消费、排放水平、环境效益等因素全面考虑,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碳排放进行规划,明确减排目标、政策措施和责任分工等方面的内容。碳规划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减排工作的重要举措。
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将碳达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目前全国各省市及地级市已全部完成碳达峰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各县(市区、开发区、重点企业)正在积极编制实施方案。
2.碳科技。碳科技指的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防止气候变暖而采取的技术手段。实施双碳战略是一项极具挑战的重大任务,一定程度上属于新生事物,需要政府、企业及民众的共同奋斗,科技界提供全方位的科学知识、关键技术、数据信息、管理政策等方面的支撑。
由科技部、发改委等九部委印发的《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提出了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科技支撑行动,低碳与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突破行动,城乡建设与交通低碳零碳技术攻关行动,负碳及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技术能力提升行动,前沿颠覆性低碳技术创新行动,低碳零碳技术示范行动,碳达峰碳中和管理决策支撑行动,碳达峰碳中和创新项目、基地、人才协同增效行动,绿色低碳科技企业培育与服务行动,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国际合作行动等十大行动,标志着我国以科技支撑实现双碳战略的时代已到来。
3.碳人才。双碳战略需要大量配套的专业人才,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需要“双碳”人才在55万名至100万名左右。2022年,教育部印发《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将绿色低碳理念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多所高校成立碳中和学院,开始培养专业人才。未来,节能减排、环保咨询、绿色金融等领域将诞生更多职业,并支撑更多人才就业。
4.碳减排。碳排放主要分布在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航空等八大领域,碳减排就是要通过各种科技手段、替代手段等减少生产生活中的碳排放量,从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前我国采取的主要手段,一是推进清洁能源技术发展。在实现煤电产业高质量转型升级的同时,加快推动可再生能源利用和智慧能源发展;二是建设低碳城市。提高城市综合运行效率和绿色基础设施水平,建设交通智慧网、新型城镇化等项目;三是建设低碳零碳产业园区。通过科技手段建设低碳产业园区,包括新能源应用、固碳技术等;四是实施低碳零碳种植养殖。传统农牧业产生大量的甲烷等温室气体,通过沼气处理、有机肥生产、品种改良等方法学,可有效降低碳排放甚至零排放;五是改善生态环境保护。优化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大力推进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保护区建设。六是减少民众生活排碳。引导鼓励广大民众勤俭节约,减少食物浪费、包装物使用、公共交通出行等,直接间接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和生活垃圾处理。
5.碳产业。碳产业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产业,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在碳产业跨界合作、技术进步、社会责任和透明度的支持下,通过建立中国特色的节能环保管理体制、市场机制和保障体系,大力培育国内市场,打造骨干企业,造就一批可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包括节能减排设备、农业固碳设施、碳研发计量设备、碳产业培训等,年产值将达到万亿元以上。
6.碳开发。碳汇开发主要指CCER(中国自愿核证减排量)、VCS(国际自愿减排标准)、GS(独立性碳抵消机制之黄金标准)、CDM(清洁发展机制)等碳开发规则。通过碳汇开发可进行国内外市场交易,实现发达国家、排放量大企业出钱向发展中国、排碳低或负排碳企业购买碳排放指标,实现碳减排的政府强制化和市场化有机结合,为发展中国家、低碳负碳企业注入资金活力,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碳汇开发一般包括项目业主方、审定机构、咨询机构三方机构,审定机构必须是国家指定的有资格机构。开发流程包括项目设计文件、文件公示、第三方审定、技术评审、审定报告、备案申请、国家发改委评审、成功备案、项目监测、监测公示、第三方核证、出具核证报告、减排量备案、减排量签发等,周期一般为8-10个月左右,其间包括审定、评审、核证不通过返回修改的时间。当前CCER自愿减排项目已公示的有风电、水电、光伏、生物质发电、沼气发电、垃圾焚烧发电、林业、海洋、冻土、农业、岩溶等碳汇开发方法学。VCS、GS、CDM等亦有自成体系的方法学。选择哪种开发方式,要结合项目方的资源情况确定。
7.碳交易。是指运用市场经济来促进环境保护的重要机制,将减少排放量的碳汇资源通过开发转化为碳汇凭证,进行碳汇交易,实现碳汇开发的经济效益的过程。
碳汇交易包括CCER、VCS、GS、CDM等多种形式,VCS、GS、CDM是国际性交易,交易量、交易价格受国际局势等变化影响较大,最高可达每吨500元人民币以上、最低不到10元人民币。CCER是我国自愿核证减排量,根据《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参与自愿减排的减排量需经国家主管部门在国家自愿减排交易登记簿进行登记备案,经备案的减排量称为“中国核证减排量(CCER)”。自愿减排项目减排量经备案后,可在经备案的北京绿色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等机构交易,价格相对较高和稳定,尤其是当前变化多端和竞争激烈的国际形势,CCER是最佳的选择。
实施双碳战略的意义前景
双碳战略目标最终要到2060年实现,双碳战略将会同“改革开放”一样成为未来4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词。通过科学有效实施双碳战略,将对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高速度、该效率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具有巨大的美好发展前景。
1.实施双碳战略将全面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我国作为负责任的世界大国,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明确提出到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这是源于对国际秩序的尊重,以及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尤其在当前局势深化变化、国际竞争力加大的情况下,我国毅然坚定全面高质量推进双碳战略,和部分国家的趁机不作为形成鲜明对照,必将全面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2.实施双碳战略将构建我国国际合作新格局。双碳行动以覆盖全球9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90%的GDP和90%的人口,实现双碳目标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责任,双碳目标实际上是产业竞争,需要加强国家间、政府间、企业家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开放合作格局,带动产业、人才、科技、金融等方面的合作。在当前特定国际形势下,我国作为世界经济第二大经济体,以挚诚开放的姿态全面参与国际碳开发、碳交易合作,将为构建国际合作新格局,共同为可持续发展道路作出积极贡献。
3.实施双碳战略将进一步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双碳战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系统、多方面及人财物力的合作支持。资料显示,我国要在40年内将目前的100亿吨左右的碳排放降到零排放,需要投入127万亿-192万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年投入3.2万亿—4.8万亿元。这些投资将投入低碳技术、产品和服务推广应用的产业链,拉动关联产业发展,增加市场活跃度,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发展绿色产业,推动产业经济持续发展。
4.实施双碳战略将有效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我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农业大国,解决粮食安全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战略。为了解决国民温饱问题,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年使用化肥高达6000万吨、农药180万吨。当前,我国年产人畜粪污、农作物废弃物、生活垃圾等有机物约60亿吨,通过还田可土壤固碳180亿吨,减少化肥使用量4000万吨以上,实现土壤有机质的大幅度提升,全面提升我国粮食产量和食品安全。
5.实施双碳战略将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双碳”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要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包括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全面绿色转型等,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全面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6.实施双碳战略将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双碳战略涉及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十四五”期间要培养输出50万—100万名双碳人才。实施双碳战略,需要建立起一整套涉及各领域的面向低碳发展的政策法规与制度,将激发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绿色消费,提升国民综合素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中农厚德科技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农业科技研发服务的现代企业,包括乡村产业规划、盐碱地治理、农业碳减排、农产品供应链、文化传媒五大版块。多年来成功服务300余家地府政府、社团、企业,受到良好赞誉。